————记濮阳县训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同训
濮阳日报 | 发布于: 2016-01-0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
这是一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老总,他致富不忘家乡建设,每逢抗洪抢险、扶贫救灾、挖河修路、村建学校等他都会慷慨捐助,10多年来累计捐款超过550万元。
就是这样一位拥有360名员工、公司总资产达4.2亿元、年产食用植物油12.8万吨、年产值20亿元以上、年上缴利税1.5亿元以上的农民企业家,在他的家乡靠“诚信是金”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乡村神话。如今,公司已成为国内继鲁花、金龙鱼、中粮之后的大型油脂企业。他,就是濮阳县训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同训。
其貌不扬的张同训平静的外表下,深藏着一股不服输的斗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抱着对别人信任的态度,换回的肯定也是信任。如果步步想沾光,一步也走不动。”张同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做人的态度。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做企业就是做良心”的创业理念。1978年,张同训响应党的改革开放号召,弃农经商、开始创业。起初没有资金,就利用家里唯一值钱的农用架子车每天往返100多里帮人运货,由于他实在厚道,肯吃亏,口碑好,客户信赖,找他拉货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1999年,他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濮阳县训达油脂有限公司。2007年,油脂行业因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综合影响,产品价格波动大,不少油脂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还有的是接了合同赔不起干脆就毁约。但张同训一诺千金,恪守诚信,从没有出现过违约的情况。如2007年9月份跟某公司签订了一笔2000吨花生油的供货合同,待给对方供货时,花生油原料价格居高不下,若履行合同,将有400万元的亏损。张同训不顾众人反对,讲信誉,重合同,按时完成了供货任务,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客户受损,受到客户的高度赞誉。目前,训达公司与该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民以食为天。做食品加工的企业,最重要的是把好质量关。“质量不过关,就是坏良心。”这是张同训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严把质量关,多年来,训达公司利用本地适宜种植花生的优势,积极实施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既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保障油品原材料的高品质,又为乡亲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检验检测楼,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检测设备,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产品质量检测队伍,构建完善的质量体系,建立各种质量管理制度,实行现场5S管理,确保了原料采购、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严格把关,为产品质量安全架设一道道防护网。
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训达牌花生油先后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河南省名牌产品、全国农产品加工博览会金奖产品,并获得“河南省放心粮油”等荣誉称号。产品远销河北、山东、广东、陕西等地,出口马来西亚等国。
发家致富后的张同训,热心公益事业。张同训常说:“挣钱不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而是当国家集体个人有难处了,捐钱出来,不图虚名,这样才心里踏实。”张同训总说自己是个大老粗,没上过大学,心里遗憾,自己没能赶上好时候,就总想帮助别人。2012年,张同训怀揣一个感恩的心,提出成立训达教育基金,公司每年自愿拿出不少于1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连续4年来,共帮助339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
自1999年成立以来,濮阳县训达油脂有限公司始终秉持诚信经营、质量为上的理念,不断做大、做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民营诚信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濮阳市优秀企业”“质量信得过单位”等。张同训也先后获得“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家”“濮阳优秀食品企业家”“濮阳县首届突出贡献人物”“首届濮阳县十大好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3月9日,《河南日报(农村版)》以《做油如同做人》专题刊发张同训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目前,训达公司乘着深化改革开放的东风,秉持“诚信是金”的理念,扬帆起航,积极筹备上市,争取把一个民营企业做成一个知名社会企业,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