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25年1—8月,安阳市民营企业税收入库128.5亿元,同比增长0.36%,为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民生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撑 。安阳市税务局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从制度建设、信用修复到结果应用,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积极做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让诚信纳税成为企业发展的“金名片”,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一、完善制度建设,筑牢信用“压舱石”
安阳市税务局紧紧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因地制宜落实新政策,以制度促规范,建立“合规、帮扶、预警”三项联动机制,助力民营企业信用管理迈向全面、科学、精准化。
(一)创新信用体系,健全合规管理机制。紧抓《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契机 ,积极探索、破立并举,以新办法为根基,依托近100项评价指标,制定《纳税信用等级提升工作指引》,针对民营企业常见扣分事项逐条列出提升措施。同时,制定《守信纳税人激励措施清单》《失信纳税人惩戒措施清单》和《纳税人信用修复事项清单》三张清单,细化47条激励措施、8条惩戒措施及22种信用修复情形与标准,系统构建“1个办法+1份指引+3份清单”工作体系,为引导民营企业信用合规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二)强化政策辅导,建立分级分类帮扶机制。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和“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为抓手,围绕新办法落地,对民营企业分行业、分规模、分级别开展“主要领导抓重点、中层领导抓一般纳税人、税源管理抓小规模”的分层帮扶工作,确保企业读懂政策、熟悉规则,避免因“不知情”导致信用失分 。2025年以来,已实地走访重点企业70余户,开展“税企面对面”线上线下宣传辅导超50场,覆盖民营企业3万余户。
(三)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将信用管理与税收收入、基础征管、风险防控一体推进,深化税收大数据应用,实施民营企业全流程监控,为企业生成“一企一档”信用体检报告,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发现可能影响信用的涉税行为及时提醒修正,推动信用评价由年度静态向动态管理延伸,确保结果科学、全面、公正 。2025年以来,通过征纳互动平台精准推送信用风险信息134条,涉税行为更正率100%。
二、优化信用修复,开通信用“回头车”
(一)锚定修复指标,拓宽修复渠道。聚焦未按财务制度备案、存款账户备案不全等5项常见扣分项,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畅通信息共享,引导企业完整备案。明确修复时限,推行“双网+双线”便利化修复途径:线上设“信用修复专区”,实现填表传证“一网通办”;线下开“修复绿色通道”,专人指导、全程帮办,让企业“少跑腿、不费劲”。已完成信用修复2万余户次,惠及民营企业1万多户。2025年,全市A、B级民营企业达5.2万户,占比52.31%。
(二)分类实施策略,助力信用提升。针对不同失信“症结”,“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对因系统误扣、登记错误或税务机关原因导致的非恶意失信,主动靠前、“内部挖潜”核查数据,及时修复指标,实现“零打扰”提升信用 。对企业自主申请修复,压缩审核时间,符合条件的“即来即办”。2025年平均审核时间较2024年缩短25%。
(三)夯实事后管理,规范企业行为。严格规范修复各环节审核标准,总结扣分共性与个性问题,构建“修复一企业、提升全行业”的信用修复格局。帮扶企业规范涉税行为,督促其建立自我预防、自我修正长效机制。针对安阳特色建筑业,首创《纳税信用等级证书》并向1766户A级企业发放,便利其在招投标、投融资过程中出具信用证明,提升纳税遵从主动性。
三、深化结果应用,激活信用“金价值”
税务部门赋能信用增值,围绕“减少约束、提供便利、给予优惠”,打造“信用+”多场景应用模式,释放信用红利。
(一)“信用+监管”,推动分类分级管理。对高信用民营企业突出精准施策,综合运用风险分析和信用评价结果,推动形成“无风险不打扰、低风险预提醒、中高风险严监控”的新型监管模式 。
(二)“信用+金融”,银税互动解难题。深化“银税互动”合作,与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型”数据共享机制,定期推送民营企业纳税信用信息。银行创新推出“税易贷”“税信贷”等产品,为民营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 。助力对象由A、B级拓展至M级纳税人,2025年共助力8199户民营企业获得信用贷款46.48亿元。
(三)“信用+共治”,深化拓展发展机遇。积极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推荐纳税信用优良企业,帮助其在招投标、评优评先中“优先入围”,提升市场竞争力 。向社会公示8882户A级民营企业名单,增强企业声誉与合作机会。联合法院印制《破产企业纳税信用修复政策宣传册》,助力破产重组企业修复信用、重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