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银行贷款才知道自己有不良信用记录,从黄睿开始当信贷经理起,类似的事几乎没有断过,“有的人是因为信用卡欠费,有的是因为贷款没及时还掉。多数人平时不太在意自己的信用记录,又嫌查起来麻烦。”
以前,一个人想了解到自己的信用记录还真比较麻烦,需要特地跑到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如果没有要紧的事,多数人都不愿意跑这一趟。
不过身份证33开头的浙江人能直接上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继去年江苏、四川、北京等9省(市)试点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浙江、天津、新疆也将分批次开展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服务。
自从首部信用领域的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提出将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这也意味着,信用账号将成为每个公民的另一张“身份证”,并伴随终身,今后良好的信用将会越来越值钱。
身份验证很严格
注册后最迟24小时有结果
记者在网上操作了一次,发现在线查询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息服务平台(https://ipcrs.pbccrc.org.cn),点击进入注册页面,根据页面提示的内容填写相关信息。注册时需要填写真实姓名和证件号码,还要通过身份验证。
身份验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问题验证,一个是数字证书验证。后者就是通过插入银行U盾进行验证,目前这个方法支持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合作的77家银行,主要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为主,比如中信、兴业、民生等,暂时没看到国有四大行的身影。
记者选择的是问题验证,相对比较麻烦,需要回答5个与本人办理过的金融服务有关的问题。比如2006年9月办理的信用卡额度是多少?你曾在以下哪家机构办理过信用卡,并且正在使用?5个问题需要在10分钟以内回答,否则无效。
回答完问题后点击提交,系统会提示,验证结果将在24小时内发到你手机上。由于时间间隔太长,记者第一次回答错误,只能在第二天再次提交。
第三天,记者收到了通过验证的两条短信,一条包含了激活码,一条包含了查询码。重新登录平台,输入激活码就能进入查询界面,再输入查询码查询。身份只要验证过一次,下次登录就不必重复操作。
信用报告很容易看懂
部分信息查询后只能次日反馈
输入完激活码后记者进入了主界面,在网页左侧有三项查询内容,分别是信用信息、概要信息和信用报告。
其中“个人信用信息概要”是提供用户在征信系统中的信贷记录、公共记录和最近两年被查询过的汇总记录;“个人信用信息提示”是提示在征信系统中是否有最近五年内的贷款,并显示贷记卡逾期记录以及准贷记卡透支超过60天的记录。
以上两个记录不能实时显示,要在提交查询请求的24小时后才能获取。
“个人信用报告”是提供用户在征信系统中的信贷记录、公共记录和被查询记录的详细信息,可以在输入查询码之后直接获得。
其中信贷记录又涉及信用卡、贷款和其他信贷记录;公共记录显示的是你近5年内的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强制执行记录、行政处罚记录及电信欠费记录;查询记录包含你的信用报告最近2年内被查询的记录。
被查询的记录中涉及查询原因,记者报告中比较多的是信用卡审批,也有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异议核查等。贷后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银行贷给你款或者办理信用卡之后,不定期会查看一下你的信用报告,以便控制风险。异议核查是在贷款或信用卡审批的时候上级会对下级的审批意见提出异议,要求再次审查贷款人的征信记录。
信用违约跟5年
不要小看个人信用记录
黄睿透露,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或者贷款时主要看的是信贷记录。目前不良征信记录对于借款人办理贷款的影响一般有三种,一是降低贷款成数,二是贷款利率上浮,三是拒贷。
之前黄睿遇到过一个客户想要办理50万元的经营性贷款,原本是件不难的事,却因为该客户信用卡有多达8次的违约记录变得麻烦起来。
“为了拿到这笔贷款,这位客户跑了四家银行开具违约的情况说明,又填写了一份保证书,前后花费了一周时间。”黄睿说,“关键是,办下来的前提是客户需要承担10%的利率上浮,以50万元贷款来算,一年下来多出3000元利息。”
他所在的银行就规定,信用卡如果逾期还款一个月,贷款利率就上浮5%,如果逾期三个月就不给办信用卡。“房贷还好,经营性贷款对信用要求更高。”年初有个客户,贷款
180万,就因为有一次信用卡逾期,多付5个点的利息,一年利息多了5400元。
更严厉的是贷款违约。如果说信用卡还可以用忘还作为借口,贷款到期会有客户经理提示,一旦违约性质要严重得多。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来看,不良的记录保留期限为5年,从还款日开始计算,五年之后就会自动删除,个人也应该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记录,诚信守信,从基本上杜绝负面的记录。
明年起
每个公民都会有一个信用账号
去年4月,国内首部信用领域的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提出将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成后,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法等信用信息。这意味着我国将打造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信用平台,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实现统一共享。
今后,我国每个公民一生都将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信用账号——作为衡量这个人诚信的“尺码”被广泛运用到其生活工作中;企业也将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明”,包罗企业种种信息,成为衡量企业“品行”的重要标准。
根据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国将于2015年出台并实施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登录
登录 打印
 打印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