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大要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河南工作的具体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县域治理工作规律的深入思考和经验总结。近年来,中站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明确了打造“三区四基地”的总体定位和战略布局,既把中站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智造创新融合示范区、文旅康养城市更新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在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以钛锆材料为核心的精细化工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以高端轮胎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以氟锂材料为核心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以商贸物流文旅康养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我们围绕“三区四基地”建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高质量发展,全区GDP、工业增加值、居民人均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税比等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市前列,连续3次荣获全市“年度综合考核先进区”。2015年至2019年,中站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2亿元,年均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7%;税比由62.6%升至92.1%,位居全市第一。
一、强化“三大提升”推动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让强区与富民共生共荣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强则人民富。中站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建设千亿元级产业集聚区,打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和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一是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延链补链”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126”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既围绕建成千亿元级产业集聚区这一目标,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建设钛锆新材料产业园等六大专业园区,加快30万吨硫氯耦合钛材料、分布式能源、年产3万条工程巨胎、电子级化学品、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两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二是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深入实施“363”培优育强工程,既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3家、超十亿元的骨干企业6家、超亿元的中小企业30家。中站区工业企业“雁阵式”格局初步形成,龙蟒佰利联产值突破120亿元,多氟多突破60亿元、向百亿元目标迈进,鑫诚股份、龙星化工、倍耐力等企业向超10亿元目标迈进,爱尔福克、汉莎涂料等企业向超亿元目标迈进,三大研发制造基地销售收入超310亿元,税收贡献率达70%以上。三是提升平台承载力。依托西部产业集聚区载体平台,扎实推进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省级智能化示范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区连续两年获评省优秀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了“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区入选国家级循环发展试点园区。
二、增强“三大动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让改革与发展同频共振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中站区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把项目建设、创新驱动和改革引领作为县域工作的战略性举措,把县域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全区上下共享改革和发展红利。一是增强项目建设动能。强化“项目为王”理念,谋划实施了总投资747亿元的“三十工程”重大项目,其中十大工业项目总投资335亿元、十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32亿元、十大民生服务业项目总投资380亿元,架起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氟锂新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动力总成”“富钛料—四氯化钛—海绵钛—钛合金”等6条主导产业链,积极引进海绵钛、绿色涂料、锆材钪材、锂电材料等项目。目前,黎明化工、集越纳米、宏大科技、裕盛钛业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已落地建设。二是增强科技创新动能。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R&D经费支出3.65亿元,占比达3.09%,居全市前列。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辖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5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50家。坚持以“三大改造”引领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实施了总投资28.04亿元的33个“三大改造”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三是增强改革引领动能。以“放管服”改革为引领,探索实行模拟审批、并联审批以及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等模式,构建全员、全程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格局。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年初以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14亿元,为辖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0.95亿元。顺利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优化提升行政效能。
三、坚持“四个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让城区和乡村相得益彰
把城区和农村贯通起来,就是要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站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破解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难题,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一是着力推动城市更新。以建设文旅康养城市更新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谋划实施了总投资约500亿元、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的中铁太行国际生态城项目。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域规划、整体开发、以老带新、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和“生态优先、基础先行、产业为基、民生为本”的建设原则,聘请国际一流的设计公司阿特金斯公司完成了中铁太行国际生态城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投资2.3亿元的怡光路、跃进路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投资3.4亿元的白马门河综合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城区范围内32条背街小巷和城中村、城郊村87条村居道路,以及桃源路、紫荆路等城市次干道全部得到改造。在此基础上谋划实施的“十路三河三校三片区”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一期三片区土地征迁工作顺利启动。同时,以建设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PM10、PM2.5、优良天数等主要指标持续保持各城区前列,连续三年实现“两降一升”。二是着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推动特色商业区与中铁太行国际生态城规划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城市产业新业态。突出抓好宝武综合物流园建设,在一期建成运营的基础上,实施“铁海联运”无水港项目,进行铁路集装箱货场改造,形成铁路运输年吞吐能力150万吨的规模;突出抓好王封·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以“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纪念馆”为核心的具有焦作本土文化特色的AAAA级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突出抓好红色教育综合体项目建设,依托十二会村太行第四专区及焦作市党政军机关旧址,联合太行八英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集研学、培训、观光等一体的红色教育综合体。三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站区以脱贫攻坚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着力走出一条具有中站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全区13个贫困村已实现所有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群众脱贫清零。大力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业+旅游”等新业态,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形成特色种植、民俗文化、休闲康养、农旅体验、运动健身、红色研游等为特色的乡村产业集聚带。四是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改厕2700余户,南部9个村明渠排污问题基本清零。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做到“一把扫帚扫到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垃圾围城”难题。深入实施“三名”工程,中高考成绩持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两率一分”多次排名全市第一,教育强区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组建了区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集团,促进了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中站人民医院骨科等单科医疗水平取得突破,带动了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加快推进和悦小区和祥小区5号地块、东王封家园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力争让征迁群众早日搬进新居、住进美好家园。充分发挥医养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作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改造升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妥善调处矛盾纠纷,辖区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国家强。中站区必将不断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坚持把强区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
(作者为焦作市中站区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