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跨市迁公司得来回跑,现在线上操作一天就搞定,这效率太让人感到惊喜了!”近日,从河南省许昌市迁回漯河市的河南鸿祥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彭玲,拿到新营业执照时连连称赞。她的经历,正是漯河市以政务服务创新打破经营主体流动壁垒、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鲜活缩影。
今年以来,漯河市市场监管局紧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提升监管服务效能为核心,用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为要素自由流动保驾护航,让市场活力充分涌动。
打通要素流动“快车道”
“回漯河既能方便照顾家庭,还能扩大经营规模。本以为迁址手续很烦琐,没想到一天就完成了落户。”据彭玲介绍,此前公司在许昌市经营,因房租到期,作为漯河市本地人,她决定将企业迁回家乡。按照以往流程,跨市迁移需要在许昌市、漯河市两地反复跑腿,办理迁出、调档、迁入、变更等手续,耗时又费力。今年,漯河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企业迁移“一网通办”服务,只需线上一次填报,即可同步完成企业登记和税务、社保等关联业务变更,不用到窗口就可完成迁移。
让“引进来”的企业宾至如归,对“走出去”的企业笑脸相送,漯河市坚持企业进出都是一样标准。河南火欣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因工程项目调整需从漯河市迁往郑州市,公司负责人叶强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申请后,当天就完成了所有流程。叶强表示,漯河市的办事效率令人敬佩,有机会还会回来创业。
今年以来,漯河市市场监管局已为570户企业高效办理迁移变更登记,办理时间从“一网通办”前的平均1个月压缩至现在的6个工作日以内,用“零障碍”服务降低经营主体流动成本。市场监管窗口政务服务效能评价连续5个季度位居漯河市首位。
筑牢公平竞争“防护网”
“过去参加政府采购,最担心遇到‘量身定制’的招标条件。现在有了‘指引’,我们投标更有底气了!”近日,漯河市一家小型科技企业负责人在参与政府采购项目时感慨道。
这位负责人所说的“指引”,是漯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漯河市财政局在河南省率先制定的《政府采购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指引》。“指引”创新性地构建“四位一体”审查体系,将全市财政性资金采购活动全部纳入审查范围,实行“未经审查不得发布”的刚性约束,为政府采购装上了“公平秤”。
这一创新是漯河市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生动写照。该局构建了分级分类监管、智慧审查平台、联合会审机制“三位一体”监管体系,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公平竞争审查智慧化试点。为确保政策文件“应审必审”,漯河市明确要求未经公平竞争审查的文件不予出台,市政府常务会议重要事项也需事前征询公平竞争审查意见。同时,该市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高质量发展、法治政府等考核体系,有效管住了滥用权力干涉市场的“行政之手”。
用好精准监管“度量衡”
为避免任性检查、重复检查,漯河市市场监管局在河南省率先制定发布《漯河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地方标准,推动“双随机”监管覆盖31个市直单位,部门联合抽查占比从20%提升至85%以上。
同时,该局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监管深度融合,对高风险企业增加检查频次,对低风险企业减少干预,今年以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755次,结合信用分级分类结果比率达95%以上,企业累计减少迎检600余次。该局推行“一业一查”联合监管模式,整合多部门检查事项,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成本最优化、对经营主体干扰最小化”。
在执法规范上,漯河市市场监管局编制《漯河市市场监管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开;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涉企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推广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办案系统,实现案件办理全流程可溯、全环节监督,推动执法工作向精细化、规范化转变。
破除流动壁垒,激活市场春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给漯河市经营主体发展带来蓬勃生机。截至目前,漯河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41万户,每万人拥有量稳居河南省第一。漯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郭东升表示:“我们将继续当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守门人’和‘服务员’,让漯河成为要素自由流动的‘沃土’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