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首推粮油二维码溯源,全过程监控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的准确信息
●国地税部门可通过微众税银公众服务平台实现与签约银行信息交互对接,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可达30万元
●跨区域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已在信用惠州网开通;深圳、东莞和惠州的信用信息已实现互联互查
2014年,惠东某企业进入惠州市农业局拟确认的龙头企业名单,最终却因一份行政处罚记录而落选。
如今,失信企业处处受阻在惠州已成为常态。自2012年9月成为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以来,我市运用信用手段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方法,推动信用在政府管理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我市日前获批成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今年,我市将开展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推进信用承诺制、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探索企业信用内部评价、推广公共信用信息应用、强化联动奖惩机制建设等6项中心工作。
25家企业推出82个二维码溯源粮油产品
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大米的产地、质检报告信息,大米有源可溯,食用者更加放心。如今,在全市三分之二的学校食堂都能吃到这种放心米,校园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2014年,我市在全省首推粮油二维码溯源,运行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全过程监控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的准确信息并传递给消费者、监管者,实现“来源可追、质量可塑、问题可查、责任可究”。
目前,全市有25家粮油企业推出82个二维码溯源粮油产品,供应规模占全市粮油消费总量的64.3%。全市三分之二的学校食堂和三分之一的医院食堂选择采购已进驻溯源系统的企业生产的粮油产品。企业一旦有信用污点记录,将被学校、医院等大中型食堂的粮油采购单位屏蔽。
在财政性资金扶助方面,如果企业有不良信用记录将被 “一票否决”。目前,我市已梳理出涉及10个部门的21项适合使用信用报告的专项扶持资金,资金总额达1.24亿元。
诚信企业最高可获30万元信用贷款
去年11月,市地税局联合市国税局与光大银行惠州分行、深圳微众税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举行 “互联网 税收 金融——— 微众税银服务平台”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宣布惠州市微众税银服务平台正式启用,惠州“税银互动”项目工作由此进入实质性阶段。
微众税银公众服务平台搭建后,国地税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现与签约银行信息交互对接,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的在线申请、在线授权、在线评估及在线授信等服务,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可达30万元,切实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同时,我市积极推动农村信用建设工作。博罗县向符合要求的农户颁发“诚信通”卡,对不守信用随意拖欠的失信户,不但会将不良信用记录在档,银行还会收紧授权,取消贷款资格,甚至给予“一次失信、终身不贷”的重罚。目前,我市建设信用村27个,其中博罗县25个、惠东县2个。博罗评选信用户427户、发放信用贷款3271.4万元,率先在全市实现全县各镇信用村全覆盖。
深莞惠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查
2013年以来,为了加强联合奖惩力度,我市积极推动区域信用合作,先后与省内各市进行了信用建设经验的全方位交流,与梅州、河源等地市签订信用建设合作协议。
2014年,我市牵头组织召开深莞惠与河源、汕尾的“3 2”区域信用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议,签署《“3 2”区域信用合作备忘录》,发布《“3 2”区域信用合作宣言》。
目前,跨区域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已在信用惠州网开通,首批与深圳实现地税等19个部门59项信用信息的互查互通;与深圳海关共享数据,依托信用惠州网建成反走私诚信建设网。
今年召开的深莞惠及河源、汕尾“3 2”区域信用合作年会上,深莞惠签订了三方信用信息互查协议,我市与河源签订了信用建设深度合作协议。如今,深圳、东莞和惠州的信用信息已实现互联互查,“3 2”区域信用合作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