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一体化信用查询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站内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省内动态

他是一名74岁的市民,有50余年党龄…… 52年凡心善举动人心

来源:信用河南 发布时间:2020-12-24 18:13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50多年的时间倾注一件事情:做善事。或许老人的善举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举动,或许老人的捐助只是微乎其微,但老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满满的一个文件袋里,装着他多年来收集的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报道,以及2008年到2014年间捐资助学的汇款凭证。记者粗略数了数,足足有6万多元,而这,只是老人捐款中的一小部分。这名可敬的老人就是退伍军人、党龄超过50年的曹建河。

  从1968年参军,曹建河就开始一次次向他人伸出援手。1969年入党后,他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使命与责任,多次扶危济困。上不起学的大学生,更是他重点资助的对象。这么多年到底资助了多少人,老人已记不清了。但看到被资助者在他的帮助下越过越好,留在老人心中的只有欣慰与喜悦。

  在部队,他无私帮助战友

  幼年的曹建河家庭贫困,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连吃饱饭都成了奢望,因此,聪明好学的他只上到初二就被迫辍学,这成了老人一生中极大的遗憾。

  1968年,18岁的曹建河光荣参军,来到上海空军某部服役。当时,部队里学雷锋活动举办得如火如荼,曹建河深受震动,他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多做好事,用实际行动温暖身边的人。

  那时他每月的工资仅有6元,他留下1元当生活费,把5元钱定期存入银行。半年后,他积攒了30元钱。这时,湖南一名战友的母亲来部队探亲,当看到她饱经风霜的脸,再了解到她家的贫困程度后,曹建河没有任何犹豫,把所有的存款都捐给了这位母亲。虽然存款一下子归零,但他觉得特别安心,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喜悦。

  1969年入党后,他更是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1970年,他因为表现突出而提干,每月的工资涨到50元,他帮助别人的能力更强了,只要遇到有困难的人,他都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1982年,他从部队转业,先后在虞城县人民银行和原县级商丘市人民银行工作。这段时间,他依然没有停止对别人的帮助,但是他从不愿意声张,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善举,连他的老伴和孩子也不知道。

  老伴虽然不清楚他捐出去了多少钱,但她也是心善之人,也在尽自己的力量资助家庭贫困的小学生。“如果她知道了我所做的事,相信也会理解并支持我的。”曹建河说。

  转业后,他助学助困不留姓名

  由于少年辍学,曹建河对上学有着很强的执念,尤其看不得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每当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时,他都会来到学生家中进行实地走访,并对他们进行资助。2008年,他在报纸上了解到家住宁陵的孟娟考上了中国矿大,却因拿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境地,便来到孟娟家中,承诺会资助她4年的大学费用;2014年,《京九晚报》刊发了一篇新闻《父亲早亡,母亲离家,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坚强高中生打工挣大学学费》,看到文中主人公曹文科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考上大学却上不起的现状,曹建河当场承诺,不但愿意承担他大学的学费,还将不定期给他汇生活费。他还贴心地对曹文科说:“你要以学习为重,读书期间尽量不要打工,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当时,面对记者的采访,曹建河非常低调,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说:“我感觉这没什么,孩子挺不容易的,我都一把年纪了,咱能帮助人家就尽尽力。”

  曹建河坚定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他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2008年到2017年的部分汇款票据:2008年8月12日,5000元;2009年8月16日,5000元;2011年7月1日,5000元;2014年8月28日,5800元;2015年3月5日,10000元;2015年8月16日,10000元;2016年8月11日,10000元;2017年8月4日,10000元……多年来,大部分票据已经遗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总额已经超过6万元。

  记者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大部分汇款都是在暑假期间。老人知道,这时候学校还没开始催交学费,提前打过去,孩子们就不急了。

  “现在我还在资助着两名大学生,一个一年10000元,一个一年6000元。”曹建河老人说。

  除了学生,家住农村的贫困老人也是他关注的对象。十几年来,每年他都要回到虞城老家,给附近几个村庄的10余名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村里有一名双目失明的老人生活困难,儿女经济情况也不好,他每年送钱送物,让老人的儿女非常感动;一名75岁的孤寡老人与侄女生活在一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曹建河了解后,给他们先后送去了13000元生活费;他甚至还为一名孤寡老人买了墓地……

  勿以善小而不为,看到乞丐,他不但请吃饭,还会掏出兜里所有的零钱送给他们;看到歪倒在地的共享单车,他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及时扶起来;他还自掏腰包4万元,给老家周围的5个村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让村民在夜晚也能得到光明;听说自己的母校要翻修礼堂,他又拿出3万元……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老人从自己的退休金中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在外人看来,他做得已经足够多,但是他自己很低调,老是感觉做得还不够。“在我有生之年,我还会一直做下去!”他坚定地说。

  爱心得到回应, 他是孩子们心中的曹爷爷

  他的爱心得到了大家真诚的感激,特别是他曾资助过的孩子,每次收到汇款,都会给他发来短信,他生怕手机丢失,全都一字一句抄在了汇款单的后面。其中孟娟在2011年春节写道:“小娟给爷爷奶奶拜年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曹文科在2014年9月8日写道:“爷爷,我已顺利抵达学校,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我一定努力锻炼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中秋佳节,祝您合家欢乐!”2015年8月10日,他又写道:“曹爷爷,您寄来的一万元已收到,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会牢记在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努力学习,早日成才!”2015年10月21日,他发来短信:“爷爷,我在这里过得还好,您不用担心,我的学习还不错,第一名呢!”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六年,但读到这些文字,曹建河老人依然充满了喜悦。他说,他所资助的好多孩子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还有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也用自己的知识给国家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多年来,老人只是付出,从不求回报。每次被资助的大学生要来看望他,都会被他拒绝。还有一名学生的爷爷带着自家种的西瓜来找他,他收下这份心意,又给了老人2000元钱,让他贴补生活。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曹建河老人曾经资助过的孟娟,她已经大学毕业,并在成都安家落户,还结了婚,生了孩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谈到老人对自己的帮助,孟娟充满了感激,她给记者发来了这样一段话:2008年,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百感交集,忧愁远超喜悦,曹建河爷爷四年来的点滴关切和爱心帮助,让这份忧愁变成了喜悦,让我有了像平常孩子一样接受高等教育的宝贵机会。这份爱,给了我从大学至今一直努力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如果只是一句感谢,太轻,我会一直把爷爷的这份爱携于身,铭于心,凭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像爷爷一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想,那么多像我一样接受过曹爷爷帮助的学子,也会同样把这份善与爱传承下去,星火燎原,这对曹爷爷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慰藉与回报。千言万语不足谢,愿爷爷好人一生平安!

  对于自己的付出,曹建河老人以前从未对别人提起过,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改变了主意。“我现在已经74岁了,年纪越来越大,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希望更多人都能参与进来,扶危济困,让人人吃得上饭,上得起学,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就是我的愿望。”曹建河老人感慨地说。


【关闭】 【返回顶部】

指导单位: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单位:河南省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建设中心

备案号:豫ICP备10005452号-13 credit.henan.gov.cn

联系我们 | 互动交流